返回首页

我叫金三顺花絮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时间:2024-01-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去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今年中央又立刻启动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具体的实施方案虽然尚未公开,但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计划,目前应该已经确定。

  从改革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以及实施的重点举措来看,这一轮的国企改革将会来得更加猛烈、影响更加深远。

  未来国央企应该有怎样的格局、应该聚焦些什么、成为什么,中央这一次部署得非常清晰,十分值得期待。在本轮改革顺利推进的情况下,未来我国必将在经济与产业格局上呈现一幅新的图景。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了,要取得“三个明显成效”。一是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

  在小明看来,其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功能”这个叙述最为关键。此前国资委也强调,要突出抓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

  这些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也走到了更加严峻的大国博弈阶段,国际产业竞合形势愈发复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国央企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控制的作用,为国家产业战略作支撑,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具备持续发展和突破的底气。这是本轮改革,国家赋予国央企的重要期望。

  中央不仅仅关注国企与国有经济自身的改革优化,还要求国企发挥对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去做领头人、去做链长,进一步担起引领各界前行的责任,这个挑战是不小的。

  而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目标之下,这轮改革的导向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特别突出强调“做强做专”,但并不过于强调“做大”。抓手要放在落实“国之所需”、“强化核心功能”上面,必须务实。

  所以国央企接下来的三年中,需要再次调整方向,高度聚焦于“功能性改革”,实打实地考虑如何聚焦主业提升硬实力,将业务做精做优,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规模。

  那么国央企具体如何去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功能性的改革呢?从中央部署中来看,至少有三个重点方向。

  一是针对我国产业链的重组整合工作,尤其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抢滩布局和高质量培育;二是加强科创能力,疏通产业链发展堵点,同步提升国企与我国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基于做强做专原则,持续深化重组整合。

  国资委10月1日在《求是》上的刊文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具体要求为:“国有企业必须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也就是说,中央要求接下来国央企要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敢于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尤其是我国目前存在短板的细分产业,国央企更要主动补位,承担起“链长”的职责,凸显强链补链的功能。

  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数据,2023年前8个月里,央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超过8400亿元。

  有媒体统计,今年前8个月央企上市公司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的投资大约有240笔,主要聚焦在能源、电子和种子等行业;

  1400多家上市国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的投资大约达到1000笔,主要聚焦在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新能源发电、火电、光伏设备、航空装备等领域……

  就在不久前的10月中旬,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了“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会”。

  会议上14组23家单位分两批进行了重点项目签约,涵盖了不少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整合与合作,非常具有示范意义,表明了中央在这件事上的坚定导向。

  可以说今年国央企对战新产业的投资密度是过去罕见的,而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有望迎来更多来自于国有资本的投资布局,这对国民经济和国家产业发展都大有助益。

  目前在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仍面临大量关键技术、关键产业的“卡脖子”问题。这些问题,都会成为阻碍产业链实现进一步跨越发展的“堵点”。

  但面对这些堵点,仅靠民营企业去解决吗?它们很难独自具备攻克问题所需要的人才、资金、资源和时间。只有国央企具备调动多方资源的能力,且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孵化成果。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国央企有相应的担当,不能一味“守成”,不能把这些事全留给民间资本去做。而是要主动寻找难题、攻克难题,承担起堵点疏通的责任,服务于国家的产业战略。

  具体做法很多,包括向科研技术研究倾斜资源、撮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建设国家实验室等等方式。做这些不仅是对产业链的扶持投入,也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此前国机重装就曾联合了有关大学和产业上下游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了高端铸锻件材料研发、工程化制造及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贡献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还记得今年年初“一利五率”刚提出时,“研发投入强度”的考核指标就吸引了不少关注,如今看来也是与国企接下来的改革方向高度挂钩的。

  接下来国央企完全可以围绕旗下科技型企业,深化推行关于研发费用与成果的考核,提升科研效率,并构建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重组整合是快速推动国企产业链资源聚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法。这几年来,国央企之间的重组整合动向一直十分频密。据机构统计,今年1-9月共发生了239起国企平台公司重组整合事件。

  然而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目标将更加聚焦,也更加强调市场化。过往一些国企重组整合存在简单相加、融合不足、难以协同等问题。

  但今年2月份,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明确指出,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要注重4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市场化原则来推进;二是瞄准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来推进;三是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推进;四是聚焦资源高效配置来推进。

  不过,过去大家理解的重组整合,大多是合并。但实际上不一定要采取合并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拆分其实也可以。实际上不少央企都曾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提升了各级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中国能建就分拆了所属子公司易普力重组上市,此举使得中国能建进一步实现了主业聚焦,同时易普力重组上市后也实现了民爆业务的做强,大幅提升了民爆业务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所以在推动所谓的重组整合的过程中,是需要十分务实的。不能为了合而合,而是要始终紧盯业务做强做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去考虑拆分与合并的选择,脚踏实地为目标服务。

  治理机制改革,是前文提到的所有工作的关键保障。因为管理机制解决的,是国企运作的活力和效率问题,不容忽视。

  所以在这一轮深化改革当中,国企管理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仍然是要主抓的工作。而腐败问题,更是国企新一轮发展的危险障碍,是要坚决消除掉的。

  这里面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决策机制的完善、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收入分配机制的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的市场化等等……

  小明认为最值得关注度的,是中央多次强调要压实新型经营责任制。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梯度培养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未来国央企需要用更大的力度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这是在以核心竞争力考评国央企的时代下,对企业真正负责任的制度。

  同时,对于人才的管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地改革,做到“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包括人才的流动、上下、进出机制,对员工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都需要在这一轮改革当中的更扎实地推行下去。

  再来看看本轮改革中,关于反腐工作的部署。《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当中明确,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

  今年以来,围绕国央企的反腐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小明在《国央企反腐,动真格了!》一文中详细聊过。

  从前面这么多的目标和要求来看,新三年行动中的国央企,责任非常重、任务非常艰巨,不高度集中精力是办不成事的。而在这种关键阶段,腐败问题的干扰极其致命。

  所以对于腐败问题,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加大力度、坚决打击。对于“一把手”的监督尤其重视,聚焦于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岗位的腐败。

  目前中央巡视制度已经常态化运行,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报告审议在9月份刚结束,第二轮巡视马上就要开始。

  前两个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国企反腐“半年成绩单”,上半年中管企业主动投案214人,其中中管企业党组(党委)管理干部13人。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被查人员的频次,从一个月一报到近期的隔两周一报。

  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央会长期持续保持反腐高压。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目标下,中央对于国央企腐败问题的容忍度会不断降低。

  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实际上描绘了一副令人振奋的图景。强调功能性改革是一大亮点,直接点明了国企要急国之所急、应国之所需,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十分务实。

  但是随之而来的挑战也很大,国央企接下来需要拼命提升硬实力,不仅要挑难的事去做,而且要做出价值。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