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奢(shē)戳(chuō)目(mù)怎么解读?

时间:2023-07-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这天中午,一群年初入伍的新兵来到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参观见学。令他们惊讶的是,连队精心准备的午餐不见一个“硬菜”,只有两样:红米饭、南瓜汤。

  这顿“饭”可不简单。1927年“三湾改编”,毛泽东在“红一连”亲自组织发展6名新党员,建立起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与“红一连”官兵围坐在一起,用缴获的红菜盘吃了一顿煮南瓜,勉励大家在党支部带领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顿“饭”滋味深长。从那以后,红菜盘成了“红一连”的传家宝,红米饭、南瓜汤成了“红一连”的传统饭。每逢新兵下连、重大节日,官兵们都会吃上一顿,品味信仰的味道、传统的甘甜。

  这顿“饭”营养丰厚。岁月更迭,“红一连”历经多次调整转隶、移防搬迁,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荣誉得了一个又一个,但有一样始终没变,那就是扎扎实实吃“传统”这碗饭,传承红色基因,熔铸忠诚信仰。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凡是在“红一连”待过的干部战士,都有共同体会:“红一连”的门不好进、“红一连”的兵不好当。

  这不,得知自己将被调整到“红一连”任指导员,郑纪文提前到连队熟悉情况。简单寒暄几句,时任指导员王玉光便将他带到了连史馆。

  “在‘红一连’,干部任职只有先过‘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才能站稳脚跟。”参观完毕,王玉光递给他一份连史馆解说词,说道:“最难的是过‘传统关’,你好好准备,3天后‘验收’。”

  郑纪文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在旅机关任过职,在另一支红军连队当过主官,军政素质都很过硬。不到一天时间,他就把解说词背了下来,迫不及待申请“验收”。

  再次来到连史馆,王玉光身边多了几名战士代表。解说连史开始了。正当郑纪文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时,王玉光突然指着一张照片问:“你知道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一句话,问得郑纪文哑口无言。

  第一次闯关失败,郑纪文闭门“充电”,又接连闯了3次。王玉光和战士代表以“解说背景知识不准确”“对英雄人物生平掌握不全”等理由,都给他判了不合格。

  他眼里的“红一连”,从门口的连旗、电子屏,到楼道两边摆放的荣誉展板、张贴的标语口号;从几米宽的一面墙,到巴掌大的标识牌,无一不是红色调。

  郑纪文还发现,班排全部以战斗英雄和战功命名;每名战士床头,贴着自己最喜欢的强军格言;每晚总有官兵到学习室阅读充电。教育课上,战士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气氛非常热烈。问及原因,一名干部这样回答:“作为‘军魂发源地’的后来人,我们深知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性。不掌握科学理论,怎么听党话,何谈跟党走?”

  理论上的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郑纪文渐渐明白,一连官兵设置“传统关”,表面上是考连队历史,实则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名新来者深化对连队传统的认同、对连队精神的理解。

  不久后,组织正式下达了郑纪文的任职命令。当天晚上,再次来到连史馆,凝视数百面鲜红的锦旗,郑纪文感觉就像在仰望星空——传统如此厚重!

  此后,郑纪文一有时间就到连史馆,反复学传统、研历史。当郑纪文第5次站在“传统关”前,他经受住了大家的轮番提问。

  邀请老兵回连队讲传统,带领官兵先后赴陕西汉中、江西永新等红色热土,实地探访英雄故居、革命旧址,搜集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原本打算到“红一连”创新出新、大展身手的郑纪文,一上任就把目光聚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上。

  且看这些规定:进入连史馆,必须着装整齐,不得穿拖鞋;连史馆内,不能大声喧哗,严禁抽烟、打电话;打扫连史馆,必须使用专门的清洁工具;擦拭文物必须轻拿轻放……

  有些到“红一连”参观见学的人,对这些要求不太理解。连队官兵给出解释:连史馆是他们的精神殿堂,必须时刻怀有尊崇之心。

  “红一连”的大部分传统,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如今,有的年轻人对此并不十分了解,也难以感同身受。

  大学生士兵刘亚飞曾经也不了解。新兵下连参观连史馆,战友们都在认真聆听讲解、感悟英雄事迹,他在评点历史照片拍得好不好;大家加班加点学习连史故事、汲取精神养分,他躲在角落看玄幻小说。

  两个月后,刘亚飞被连队派去旅里参加通信专业集训。临行前,郑纪文特意叮嘱他:“进了‘红一连’的门,就是‘红一连’的人。‘红一连’有个传统,无论在哪儿、无论何时,横竖都是一、永远争第一。”

  由于表现不佳,刘亚飞被退回连队。他本以为会挨一顿痛批。没想到,郑纪文只是朝连史馆指了指,对他说:“你自己努力吧。”

  刘亚飞拿上纸笔,走进连史馆。这是“红一连”多年形成的传统。如果有人犯了错误,或者给连队抹了黑,都会到连史馆深刻反省。反省期间,连史馆门不上锁,也无人监管,教育训练不能落下,一切全凭自觉。

  在连史馆里,刘亚飞一遍遍重温“支部建在连上”、警卫遵义会议、平型关大捷等光辉历程,以及“盘肠战斗英雄”姜东海、“无产阶级硬骨头”谢朝发等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看着看着,刘亚飞猛然意识到,革命前辈当年和自己一样年轻,但他们肩负起了寻找真理、反对压迫、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不惜流血牺牲、奉献一切。

  入伍以来的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刘亚飞心里充满了内疚和羞愧。再次参加集训,他问指导员有什么要求,郑纪文还是那句话:“你自己努力吧。”

  1942年11月,“红一连”二排一夜奔袭80余公里,断敌退路,被新四军三师授予“飞毛腿排”称号。

  然而,有一天,驻地某单位到连史馆参观,听完“飞毛腿排”的故事,有人提出质疑:“一夜跑80公里,根本不可能!”

  “‘红一连’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事后,二排向党支部提出申请,以后每年组织一次80公里武装奔袭,并将成绩对外公布。

  这是一次正名之战。二排官兵特意在驻地附近选择了一条崎岖山路,模拟当年前辈们的行军路线,最后他们做到了。

  连史馆内,珍藏着这样两段历史:辽沉战役结束后,“红一连”南下作战途中,有些官兵水土不服,大家自己熬制中药,连队无一减员;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红一连”在木船上加装汽车发动机,配上武器,成功改装成土炮艇,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海战奇迹。

  研战室内,是另外一种陈设:正中央摆着一座手工沙盘,左侧墙上挂着革命战争时期“红一连”创造的6种经典战法,右边橱窗里摆放着近几年官兵探索总结的13种创新训法汇编,以及自行研制的相关训练器材。

  “紧贴实战、勇于创新!”“红一连”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这个传统,被一代代后来者用来破解练兵备战中的矛盾问题。

  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战争年代,每次战斗打响前,“红一连”都会研究敌人的兵力和装备部署情况,并有针对性制订作战方案,这才赢得“百战百胜”“英勇连”等荣誉称号;和平年代,“红一连”组建研战小组,每星期研究一个型号装备、每半月研究一次经典战例、每月研究一次训练革新、每季度研究一次战法打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一连”在团以上比武中夺得13个总评第一、370个单项第一,被表彰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国外武装冲突中,一方使用无人机发射导弹,直接攻击另一方指挥官。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后,“红一连”连长胡贯蕾当晚就召集军事前沿技术小组,讨论研究这种新的作战样式。

  “未来战场上,无人机在侦察和火力打击方面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该如何应对?”大家不约而同把焦点放在了对无人机的反制上。

  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胡贯蕾带领研战小组结合连队武器装备实际,查资料、想对策,争分夺秒搞创新。很快,他们总结出“无人机打击装甲目标反制16字诀”。

  每次外出执行实兵演习等重大任务前,他们都会到连史馆进行动员,让官兵从光辉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坚定必胜信心。

  “1948年10月,在辽西会战中,排长姜东海腹部负伤,肠子流了出来,他毅然塞了回去继续战斗……”去年,参加某军事比赛出征前,郑纪文带领几名队员来到连史馆,重温“盘肠战斗英雄”姜东海的事迹。

  那次比赛期间,“红一连”下士崔文科驾车加速通过障碍,车辆腾空而起后重重落地。他狠狠地撞在方向盘上,一阵剧烈的疼痛从肋间袭来。崔文科咬紧牙关,靠顽强意志坚持完成比赛,勇夺冠军。下车后,战友们发现他疼得直不起腰。后经医院检查,他的肋骨已经骨裂,需立刻住院治疗。

  历史的接力,要靠与时俱进,更靠锻造能打胜仗的兵。看着连史馆里照片上的姜东海、崔文科等一个个青春的脸庞,记者耳边响起了歌曲《少年》动人的旋律。时光流转,“红一连”官兵“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本报记者 梁蓬飞 钱晓虎 周 远 特约记者 张圣涛)

  科学家们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被称为“奇异的五夸克”。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以极高的能量让两束质子发生对撞,从而发现了这一新粒子,最新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包含一个奇异夸克。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我国也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加快质量强国建设。

  马依彤、邓景辉、刘中民、李桂科、李德生、陈章、范代娣、柯卫东、袁守根、唐立梅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

  在运行成本方面,此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千瓦时左右,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容易告诉记者,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搭建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为基地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开展联合行动,形成品牌效应,日前,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上述五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并发出倡议。

  石墨烯是单个原子厚的碳,2004 年,英国剑桥大学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博士和安德烈·盖姆教授通过用胶带反复剥离石墨薄片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例如,石墨烯膜看起来是透明的,而不是通常在显微镜下出现的黑色,这表明其结构中还包含其他元素。

  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未来制造业会是什么样?科学家们如今有了一个新的选择:原子制造。原子制造就是逐一精确地操控原子去制造产品,构筑原子级细锐、精准、完美而且具备超常规物性的产品。

  近日,我国新增一个地面微重力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制建设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启动试运行。

  如果把量子芯片比喻成人的“心脏”,那么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就相当于“大脑”,量子计算应用软件则是“四肢”。

  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命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势必失去发展主动权、削弱发展安全性,持之以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于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9日14时30分,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电力保供再添利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指示,并勉励青年研发人员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当前发展的太赫兹电子加速基于自由空间的太赫兹源技术,太赫兹波产生后,经收集、传输、偏振转换,再聚焦至用于加速电子的波导结构。研究团队近期发现了太赫兹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相干放大机制,能够实现高功率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相干辐射源。

  在中国与加拿大科学家的共同记述下,一块大约1.25亿年前、展示肉食性哺乳动物袭击较大植食性恐龙惊险时刻的化石呈现于公众面前。这一发现再次挑战了“恐龙在白垩纪期间几乎没有受到同时代哺乳动物威胁”的观点,相关研究成果18日发表在《科学报告》。

  2023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18日在上海开幕,会议发布了《2022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22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0个中药新药。参葛补肾胶囊、芪胶调经颗粒、淫羊藿素软胶囊、广金钱草总黄铜胶囊等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的上市,发挥了中医药在疾病防治领域的独特优势。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垃圾治理、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力和线

  美国科尔盖特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根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发现了暗星存在的证据。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以前没有观测到暗星,因为在韦布望远镜部署之前,天文学家缺乏有力的工具展开观察。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